一锤能定音——记我院青平法庭庭长刘志辉
发布时间:2017-11-04 15:30    已浏览:3470    作者:徐忠婵    来源:廉江市人民法院
一锤能定音——刘志辉

“有纠纷,找二哥”,这二哥说的是刘志辉,“有困难,找二伯”,这二伯说的也是刘志辉。
    刘志辉是广东省廉江市人民法院青平人民法庭庭长,今年55岁,高高的个子,黝黑的皮肤。他有个特点,就是讲起话来嗓门大。镇上的人却都说,这是刘志辉的优点,法官嘛,一定要嗓门大才管用,能镇住人,遇到再难缠的纠纷,都能一锤定音

    五月的青平镇,满山遍野绿油油,红橙树一棵挨着一棵,橙花儿盛放在枝头,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香味。这里是整个湛江市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,出产的“廉江红橙”是国宴佳品。
    青平法庭管辖位置偏远的青平镇、高桥镇、车板镇及红江农场,其中车板镇离廉江市区80公里,隔海就是越南;青平镇位于“两广”交界处,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、北海。法庭管辖不仅范围广,而且人口成分复杂,有说湛江白话(粤语)的,也有讲客家话的。早些年,不少基层干部嫌这里偏远,治安差,纠纷多,不愿意来任职。
    然而,刘志辉在青平法庭一干就是22年。
    22年,岁月流逝,满头黑发染上了白霜,他从昔日群众口中的“刘二哥”变成了“刘二伯”。
2016年9月,在湛江市首届百名“最美湛江人”评选活动中,他光荣当选为“最美基层法官”。
    “刘二伯,十万火急!”“请您快过来,这里搞不掂了!”2016年9月的一天,刚刚上班不久,刘志辉就接到了青平镇党委书记胡锡刚打来的两波电话。胡锡刚说,镇某小学学生刘阳(化名)在前一日的体育课上突然晕倒,经抢救无效死亡。死者家属及村民情绪激动地围攻学校,要求给说法。

案情回顾▼
    刘志辉迅速赶到,只见小学校门口一片混乱。死者家属带领四五十名村民拉着横幅聚集在一起。家属们时而哭喊,时而往学校里冲,有的烧香、有的撒纸钱。镇政府领导带领司法所、维稳中心、派出所等几十人正在帮助维持秩序。
“我是法庭庭长刘志辉,咱们都姓刘,是一家人,要是信得过,就听我说两句。”“人死不能复生,再难过也要解决问题,这样吵吵闹闹,学校上不成课,问题能解决吗?”他的大嗓门一吼,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。
几番劝说,死者家属逐渐冷静下来,同意与学校协商解决问题。双方当事人约定,下午3时派代表到青平镇社会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调解纠纷,在场“助威”的村民陆陆续续离开了学校。
    刘志辉了解到,死亡的小学生是家中独子。在廉江当地农村,失去唯一的男丁无疑是对家族最致命的打击,一家人的悲痛可想而知。更不巧的是,孩子的出事地点是学校一个偏僻角落,摄像头监控不到,目前无法查明死亡原因。到底谁该为孩子的死负责,纠缠不清,赔偿难落实,导致家属情绪激动,无形中加剧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。
    下午,在死者家属、学校代表及镇政府领导三方协调会上,刘志辉的大嗓门再次响起。“家属可以申请法医鉴定,查明死因后通过诉讼程序解决。如果是因学校或老师的过错导致小学生死亡,学校要负主要责任;如果是因为小学生自身身体原因导致死亡,学校负次要责任。”
    通过刘志辉的梳理,纠纷的是非曲直越来越清晰,死者父母的情绪也越来越稳定。失去儿子,他们已经伤心欲绝,表示愿意调解。经过协商,双方达成协议。学校先给付15万元给死者家属,剩下10万元分两期支付。
    “有他在,我就安心了。这么多年,再棘手的案件他都能处理,就没有他调解不了的纠纷。”提起刘志辉,胡锡刚竖起大拇指。
    “我只帮理,不帮礼”
    “刘庭长,都说您办案厉害,一定要帮这个忙啊!”2015年8月,车板镇龙头沙村村委会某村小组组长曹某来到刘志辉家。稍事寒暄,曹某一面拿出一个厚厚的红包放在茶几上,一面说:“案件办好了,不会亏待您!”这下子,刘志辉被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:“这是干什么?”
    原来,让曹某犯愁的是一桩返还原物纠纷。该村村民长期自行在村小组集体所属的山岭开荒种树。2008年,村小组开会讨论决定把村民占有的山岭全部收回统一管理。村干部一家一户做思想工作,有一部分村民自觉清除了林木,但还有46户“钉子户”占着山岭拒不返还。
    龙头沙村村委、青平镇政府、廉江市政府多次协调处理,46户村民始终不愿清理林木。如果强制清理,涉及村民较多,而且又都是乡里乡亲的,很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。拖来拖去,一晃六七年过去了,案件成了“烫手山芋”,谁都不敢接。
    无奈之下,该村小组到青平法庭起诉,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。曹某心里没底,既担心青平法庭不立案,又担心立案后拖着不办,这才有了送红包的一幕。
    听完了事情经过,从事20年审判工作的刘志辉哈哈大笑起来。他用独具特色的大嗓门说开了:“红包拿回去,请放心,案件我们负责到底。我只帮理,不帮礼!”
    “山芋”的确“烫手”,该案涉及被告人数多,而且村民居住地分散,有些是在市区或者外地居住。刘志辉带领书记员到村里送达法律文书时,很多村民一看到穿法院制服的人就关门,拒绝签收。
    既然接下了案子,再难也要办好。一户一户地敲开门,刘志辉讲法律,讲程序,成功地把传票送到每一名被告手中。接下来开庭、判决、结案,都很顺利。但是,46户村民收到判决书后不履行,就想看法庭能把他们怎么办。
    拒不履行法院判决,刘志辉可不答应。他向法院领导报告了此案的特殊性,率领青平法庭配合执行局及法警等100多人到该山岭强制清理林木并划清界限。
    46户村民尝到了不尊重法律的苦头。刘志辉拒收红包,不图私利,公正公道的名气也从青平镇传到了车板镇。肤色有些黑的他,因此得了个“黑包公”的美誉。
    “怕死就不当法官”
    扎根基层法庭22年,刘志辉审理的案件超过2000件,他不只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,也遇到过人身威胁。
    “刘志辉,你敢拆我家房子,信不信,在这青平镇上我花300元就能买下你的人头!”2011年,他审理了占某诉谭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。谭某败诉后有意逃避债务,带领全家人弃屋外逃。刘志辉通知谭某,如果不回来协商还款,法院将查封其青平镇的一幢楼房。谭某的儿子小谭听说房子要被查封,便打电话威胁。对此,刘志辉并未放在心上。
    一天早上,刘志辉刚刚起床,发现自家大门上突然多了几个大字,仔细一看原来是“杀你全家”!原来,小谭见电话威胁没奏效,便打听到刘志辉家地址,趁夜色偷偷跑回青平镇使出这一“损招”。“都在青平镇上住,抬头不见低头见,你别把人得罪光了!”妻子十分担心家人的安全,劝他办案留点余地。刘志辉却说:“依法办案,不得罪他,就要得罪法律,怕死我就不当法官了!”刘志辉找到小谭的叔叔,请他转告:“如果想要人头,就亲自来法庭拿,如果想保住房子,就回来协商,不然就依法查封、拍卖。”
    接下来,刘志辉如期签发民事裁定书,并亲自带人给谭某的房屋贴上封条、公告。谭某感觉恐吓威胁对法官没有用,只好主动回乡协商还款,该案得到妥善解决。
     “先别开枪,让我来”
     当法官办案敢碰硬,调解纠纷游刃有余。不仅如此,小镇上还流传着刘志辉从精神病人手中救下双胞胎女婴的故事。
    2014年3月的一天,刘志辉正要去湛江市办事,突然接到求助电话说,邻村的精神病患者李某病情发作要杀死自己一对双胞胎女儿,请他过来救命。
    放下电话,刘志辉心急火燎地往村里赶。李某是刘志辉的远房亲戚,父亲早年去世,母亲年迈多病,妻子是四川人,刚刚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,还不满一周岁,家庭经济困难。由于刘志辉一直接济帮助他们一家,所以村里人都知道李某平时只听他的话。
    事发地点是一片果园,李某抱着女儿躲在小屋里,并用木棍把门堵死了。屋内,李某用电线电击孩子的脚,把刀架在一个女儿脖子上,扬言要杀死她。另一个女儿被扔在地上,屋内蚊帐也被点燃了,两个女婴哇哇大哭。
    孩子命悬一线!
    屋外,李某母亲、妻子已经吓得面无血色、手足无措。青平镇政府领导、派出所、司法所的工作人员,正在商量解救方案。情急之下,大家一致认为应当先保孩子。派出所麦所长选好一个位置,一直用枪对着李某,随时准备击毙他救下小孩。
    “先别开枪,让我来!”刘志辉恳请麦所长给他一点时间。
    这时候,李某似乎有些犹豫,把刀放在了地上。说时迟,那时快,刘志辉立刻跳窗进屋,先是一把抓起刀扔出窗外。然后,一只手抢过李某手上的女儿,另一只手抱起地上的孩子,从窗户里传递了出去。屋外人员乘机破门而入,制服了李某。
    孩子得救了!整个过程不到5秒钟,救人的不是特警、武警,而是一个年过五旬的老法官。
事情过后,有人问刘志辉,当时哪来那么大的勇气?他说,自己当时什么也没想,只是觉得李某虽然是个间歇性精神病人,但他是孩子的父亲,也是这个家唯一的经济支柱。如果没了他,一家老小该怎么生活?
    “没有‘刘二伯’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”
     22年来,基层法官刘志辉的足迹走遍法庭管辖的300多个自然村,他喜欢走街串巷调解纠纷,也喜欢听当事人叫他一声“刘二哥”或“刘二伯”,辖区的每一个村民都像是他的至亲。
“最美基层法官——刘志辉”
    刘志辉是青平镇六旺村村委会三甲塘村人,从小热爱读书,学习成绩优异,是六旺村村委会第一个考进廉江中学读书的学生。1982年9月高中毕业,他回到青平镇六旺小学任代课教师,1984年9月进入青平镇政府上班,1995年7月进入廉江市法院青平法庭工作。在三甲塘村村民眼中,刘志辉是村中最有文化、最有见识的人。
    上世纪80年代,刘志辉回到青平镇工作以后,看到农村公办小学偏远,村里小孩求学不便。有的村民家庭条件差,孩子早早就外出打工,村里连初中毕业生都没有几个。刘志辉曾经主动给村里捐资1万元,但是无人愿意牵头办学。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刘志辉暗下决心,一定要让村里孩子们有学上,有书读。
    1999年至2008年,刘志辉和弟弟共同筹资为村里办了一所小学,刚开始是从学前班到五年级一共六个班级。村中的小孩都可以过来读书,凡是家庭经济困难或者孤儿、单亲家庭的,免学杂费。过了几年,在村民要求下,学校又增加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的班级。办学10年,两兄弟为村里培养了20多名大学生。三甲塘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模范新村”。
    对于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,刘志辉经常自掏腰包,资助他们到镇上或者到湛江市读高中、念大学。刘珍(化名)的父亲早逝,家里非常贫穷,但她学习刻苦,成绩名列前茅。刘志辉不仅免去刘珍小学到初中的所有学杂费,还继续鼓励支持她读高中、大学,直到她在湛江市吴川市某镇卫生院当了医生。现在,每年中秋佳节,刘志辉都会收到一盒湛江最著名的“金九”月饼。他知道,那是刘珍的心意。
    刘某华、刘某花、刘某旭是亲兄妹,2008年,他们的父亲因交通事故成了植物人,母亲在家照顾卧床的父亲。看到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,刘志辉承担了三兄妹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学杂费。在“刘二伯”的帮助下,三兄妹都非常争气,刘某华考进华南农业大学,毕业后进入深圳一家公司;刘某花考进广东医科大学,现在廉江市人民医院工作;刘某旭现在正在广东农工商职业学院读大二。据不完全统计,10年来,刘志辉资助贫困小学生超过30人,协助支持十几名高中或者大学贫困学生完成学业。当年被他资助的大学生都说,“没有‘刘二伯’,就没有我们的今天。”
    廉江市属于广东欠发达地区,公务员收入低。虽然自己只是个清贫的法官,但“刘二伯”不仅对贫困学生非常大方,对老弱病残的群众,也经常解囊相助。仅青平镇六旺村村委会的贫困户,他帮助过的便不下10户。
    一些记者了解到他的事迹后,要来采访报道,刘志辉一概谢绝。他说:“我是农民的儿子,知道农民的苦,帮他们是成全自己。”
    2016年9月23日,“最美基层法官”刘志辉身披红色绶带,走上了湛江市国际会展中心领奖台。